Lazy loaded image
明道
3、不是没逻辑,而是没概念
字数 1615阅读时长 5 分钟
2025-6-1
2025-6-1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comment
文章内容来自“汤质看本质”的《如何成为一个有洞见的人》
《如何成为一个有洞见的人》

不是没逻辑,而是没概念

按照第二期的逻辑,观念差来自「视角差」,而「视角差」来自「机位差」,人的理性是有限的,需要一个模型来简化世界获得有用的视角来产生认识,然而只要是视角,就会有盲区,所以,所有的观念都是局部正确的。这里请允许我把视角和机位合并成一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词组:心智模型,维基百科的对它的解释是:它是一种外在现实的内部标志,简单点理解,心智模型就是关于我们的思维处理外部世界的内在机制,心智不同,看法不同,理解不同,行为和结果自然也不同。上期哲学家回答了追问#一切不同都是视角、机位的不同|为什么会有不同视角的底层原因,但「有限理性」这个答案实在令人绝望,似乎并不能帮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,今天我们要务实一点,追究下面这个问题:
如何获得更「好用」的视角、拥有更好的心智模型?让别人,而不是你拍脑袋喊:「我怎么没想到?」
前面讲观念是受视角影响的,而视角是被心智模型决定的,但心智模型被什么决定的呢?答案是:概念。哈?好常见的词啊。概念不就是……等等概念是什么?严谨起见,我们先看看一些比较权威的定义。
「中国国标」:概念是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; 「德国国标」:通过抽象化的方式从一群事物中提取出来,反应其共同特性思维单位
「康德」说:概念是对多个事物的共同点的「想象
虽然三个定义都很抽象,但我想你大概能有点感觉了,简单理解,概念的本质就是所谓的「类」,哲学的说法叫范畴,是心智的基础单位,概念化/范畴化/分类,是心智的最基本动作,比如你我他,上中下,123,真善美。
通过概念划定的范畴,世界得以被我们认识,通过增加新概念或新范畴,我们得以认识更复杂的世界,通过优化整顿已有概念和范畴,我们得以更高效地理解世界,通过改变概念和范畴,我们得以改变我们对外部世界认识,所以理解概念,是理解心智的关键。注意,在我当前的语境下,概念和范畴是等价的,我会按照我的表述方便来调整说法,请你保持警觉。
接下可以高举知识反扑现实了,让我们说回来之前那个案例。同样的问题输入,不同的结果输出,他们三个人心智模型到底差在哪,使得他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?根据我们前面的一系列阐述,我们得出的结论是,差在关键概念和范畴上。
我们把ab的黑箱子拆开。 对他们而言「孩子不爱学习」这个概念的范畴是什么? 他们在谈论“孩子”时,心智中被点亮的范畴是:一个没有判断能力,且应该听我话的人。 他们在谈论“学习”时,心智中被点亮的范畴是:一种谋生之道,一种赢得竞争的武器。
我们再把c的黑箱子拆开。 他谈论「孩子」时,心智中被点亮的范畴是:一个虽然没有判断能力,但充满了旺盛的精力和好奇心,有着无限潜力的人。 他在谈论“学习”时,心智中被点亮的范畴是:一种帮助我们理解世界,认识自我的途径。
两种范畴,带来两种完全不同的观念,得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,这么看ab面对的真的是一个难以解决,你告诉我,孩子凭什么「应该」听你的话,然后还要对一个谋生之道充满热情?这不是扯淡吗?可悲的是,很多人的童年,都是这样过来的。现在你拍脑袋说:「我怎么没想到呢?」因为你眼中的孩子和学习,和别人眼中的孩子和学习,根本不是一个概念,底层的思维要素就不一样,怎么可能想得到?家长对世界的偏见和误解,变成了囚困孩子的观念真实世界。
很多时候,我们不是没逻辑,而是没概念。分析概念是理解心智的最佳突破口,也是我们改变思维的突破口,也是别人改变我们思维的突破口,上面回答了第一个问题,观念如何形成,接下来我会举一个更有感觉的例子讲一下观念是如何被改变的,但再次之前,请允许我接着对心智的结构做一个说明,前面讲了构成心智的要素,现在讲讲结构。
上一篇
2、如何“说服”孩子爱上学习?
下一篇
4、心智结构:三层模型

评论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