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zy loaded image
明道
4、心智结构:三层模型
字数 1087阅读时长 3 分钟
2025-6-1
2025-6-1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comment

心智结构:三层模型

我们这里引入一个被我简化过的心智模型,它分为三层:最基础的是感知层,接着是认知层,最上面的是理智层。感知层的作用是将物理信息转变成生物信号,比如将波长和振动转变成视觉和听觉,认知层再将生物信号转变成思维要素,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通过范畴化来形成一个个的概念,再和语言符号形成配对,比如,620-760纳米的波被我们捕捉为某种感觉,这种感觉被我们归纳成了一个概念,这个概念和语言符号“红”对应上了,从此,红色这个语言符号就和那种感觉连结了起来,提到红色这个符号,就会自动激活心智中的特定概念和范畴,唤起和620-760纳米波长有关的感知,这就是所谓「认识」,其实是一种自动自发的归纳动作。
第三层,理智层。我们的演绎逻辑推理就是在这个层面展开的,前面讲到的苹果是在上一层被发现的,欧氏几何则是在这层写出来的。当然这么说很不严谨,第三层也可以使用归纳,我想表达的是,相比演绎推理,归纳法是更底层更自然伸直更高效的心智运作行为,你可以粗略地认为,感性、经验、直觉,所谓快系统,主要是在第二层,而理性、逻辑、思辨,所谓慢系统,主要在第三层。
notion image
当然,心智运作上比我说的这个过程要复杂得多,用这个模型是为了理解方便,绝并不是什么权威结论,但我也绝没有信口胡诌,美国有个心智哲学家叫福多fodor J A,他有本书叫《心智的模块性》,里面提出一个三层心智模型(感知器,输入系统,中枢系统),虽然不能完全对应得上,但划分逻辑是差不多的,大家也可以参考一下,他是这样描述「输入系统」,他说:它的作用是对心理表征进行编码,为中枢系统提供操作范围,并且它是一个独立模块,具有范围特异性和信息封装性两个基本特征。结合我前面的讲解,感受一下。
总结一下,到现在,我们了解了观念,心智模型,概念之间的关系,我的观点是:观念的形成改变来自于视角的形成和改变,视角来自于心智模型形成和改变,心智模型的形成来自于概念和范畴形成与改变。原因很简单,因为第一层生物规定性是很难改变的,除非发生基因突变,否则你不太可能改变你对波长的捕获能力,第三层的理性逻辑也是非常严谨的,大多数的逻辑混乱都很容易被发现,但是,概念的混乱能把你活活玩死。
下面进入举例子时间,这次我们有点出息,去看看大人的世界,看看这个星球上最擅长改变人类观念的一群人,他们是怎么通过制造概念混乱来把你玩死的。
上一篇
3、不是没逻辑,而是没概念
下一篇
5、辩手是如何让我们变成思想韭菜的?

评论
Loading...